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缠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髫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明代流传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有《龙灯》、《狮舞》、《秧歌》等。姚旅《露书》记载了在山西洪洞曾见到手执檀板,舞起来犹如“飞花着身”的《花板舞》;有手执小凉伞,随着音乐节奏而舞的《凉伞舞》等。在福建民间至今流行的《大鼓凉伞》舞,据传起源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的击鼓助战。《英歌舞》是至今仍流传于广东、福建一带的民间武舞,舞姿英武矫健,动作干脆有力,节奏强烈鲜明,表现了农民起义军的英雄气概。据传《跳五猖》,也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祭神假面舞蹈。安徽的《花鼓灯》和湖南的《地花鼓》,也是源出明代的民间舞蹈。在明代的美术作品中,也保存了许多极富生活气息的民间舞蹈形象。如南京博物馆藏的明代青花墩子碗上即绘有《竹马舞》、《双人袖舞》、《扁鼓舞》,辽宁鞍山明墓出土的玉石佩饰上也绘有《细腰鼓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