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如見證中國電影史上最大型的行為藝術表演?還是一次最大筆的重拍/致敬計劃?電影一定「好看」的,花那麼多人力物力資源,3D 畫面更像我們網路視頻的「遊戲性」體驗,況且,如果不搞得美輪美奐想必是有人從中飽私囊?又或者不以電影形式,而是走入當代藝術成為裝置會更好地敘事?人物是空洞,他們只不過要完成一場體驗,他們內心想法,行動根本不重要,真正是時間. 五十年代初,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虽然在观众中获得了好口碑,但大多都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与保护,从本片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在“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下,歌颂和赞美成了当时的银幕主题,电影的政治与说教功能被无限利用,“而认知、娱乐、审美等功能则退居到了可有可无的角落里”,国营电影开始偏离现实主义道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凸显出本片的独特,在遵守“三反”和“三不反”的基础上,影片对舶来的蒙太奇手法运用自如,通过刻画“我”这个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深层的社会根源,从故事到内核都与国营电影不同. 溯其源,《再会亡灵》继承的是四十年代的战后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再会亡灵》);往后看,影片鲜明的人文关怀与将主题改为背景、将人物推至台前的叙事方式又与第四代导演的作品相似,实属五十年代里的一个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