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正是因为蜀汉的国力弱于曹魏,才应该以“蚕食”之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陇西为北伐基地,由西向东渐次推进,而不能贸然出兵长安,企图一口吞掉关中。
综观上述两种观点,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道理。
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我们不能因为魏延之策没有被采纳,就认为一旦实行定有奇效,就只盯着“子午奇谋”的各种亮点而无视诸多不利因素。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忠义形象而“为尊者讳”,一意替他的北伐战略辩护,而不去分析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或者对诸葛亮本身的局限性视而不见。
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的确是失败了,我们固然可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也不妨追究他的决策失误和个人缺点,但不能据此认定,魏延的战略就一定能成功。同理,虽然历史上从未有人能通过子午道袭取长安,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定,魏延就一定不能。
结论好下,可出于假设的结论意义不大。对于历史上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这个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固然可以争论、辨析,也可以拥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但所有的争论和辨析,只是为了尽量廓清历史迷雾、厘清逻辑谬误,同时尽可能地从更为宽广的维度去接近历史真相。倘若立场和观点先行,那么所有人都可以从史料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可这么做非但不一定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反而有可能窄化我们解读历史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