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强调的是,与尼采将人分为不同的种类相对应,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是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对于人的发展路线呈现下降的个体,尼采主张道德教育要以遏制其荒谬的、病态的、叛乱性的利己主义为己任。他认为,基督教以谦卑和驯服为教育理想,通过将“爱”、遏制自我肯定、忍辱负重、助人为乐、言行上互惠等鼓吹为最高价值,把失败者身上的奴性、受统治、贫困、疾病和低贱品质神化了。
尼采认为,尽管基督教重视关于无私和爱的学说,但它真正的历史作用仍在于对利己主义的提高,即把个体利己主义提高到它的极致——对一种个体不朽的信仰。换句话说,基督教的利他主义建立在一种把所有人都视为相同的致命假想之上。基督教的这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实际上是对一切受难者、失败者和病人的偏爱和优待。从培育的立场出发,恰恰这种荒谬的个人的利他主义是毫无价值的。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所主张的利他主义实质上乃是一种弱者的利己主义。在对“利他主义”的普遍赞扬中,隐藏着这样一种弱者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弱者看来,只要所有人都相互关心,个人就得到了最佳保护。基督教的弱者利己主义具有十分危险的反自然性,它通过无稽而煞有介事地主张人人都有同样的价值,把弱者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本能视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从而否认了人的最高类型是发育良好者和幸运者,取消了自然对弱者和失败者的淘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