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佛教的道德观
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恶的;
善的毕竟是芬芳,恶的终归是臭秽,
这是道德的价值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于此,主要在于人格和道德的有无,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的。
古代的纣王、幽王、夏桀,虽贵为一国之王,但他们暴虐无道,如果我们将某人同为比拟,此人心里必定不悦,因为商纣、夏桀的寡德,令人耻与同类。伯夷、叔齐是春秋时代的贤人,兄弟两人为了耻食周粟,相率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但因经常三餐不继而饿死。如果我们将某人比喻为夷、齐兄弟,此人一定很欢喜。虽然夷、齐兄弟贫无隔宿之粮,但是他们有道德,忧道不忧贫,古人赞叹他们为圣之清者,因此人们以他们为修身的楷模。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人格道德,虽贵为人君,谁也不喜欢与他相比;高风亮节的道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