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积伪主义的教育论
要使涂之人变成尧、禹,自然非教育不能成功。教育目的在造就一个“成人”,从“士”起到“圣人”为止,到了圣人的地步那就是一个成人,成为尧、禹一类的人了,教育目的才算达到了。[24]教育手段不外训练与教学,训练的德目是“仁义法正”,教学的材料是“诗书礼乐”。教学是有止境的,从诗书起到礼乐为止;训练的工夫不到圣人是没有止境的(均见《劝学篇》及《性恶篇》)。本性既然是恶的,要从士做到圣人,前程远大,工夫繁重,绝非一步能够跳得到的。要达到教育目的,我们就要今日教学一点,明日又教学一点;上午训练一回,下午又训练一回,朝朝暮暮,积日累月,一步一步地逐渐堆砌起来。譬如行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譬如聚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荀子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均见《劝学》、《性恶》及《儒效》诸篇)荀子视教育的功用好像用砖砌墙似的,从地平起,一层一层地向上堆,堆到五丈为君子,十丈为贤人,直到圣人为止。各人的天资有高下,职业有区别,事实上绝不能使人人都为尧、禹;虽不能为尧、禹,亦必要使他们达到教育的水平线上。荀子所说的水平线,就“是出于治,合于善”;这个水平线是最低的限度,人人应当遵守的。因为人性皆恶,倘全不遵守这个水平线,社会一定会紊乱不堪,所以要“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