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之前导过《拜访小屋》跟《拜访小屋》,这一部算是他最差作品. 故事讲女主的丈夫、女儿被黑帮杀死(因丈夫缺钱试图参加狙杀老大的计划),女主失踪五年全世界苦练后归来,一人横扫黑帮. 别指望詹妮弗·加纳有什么动作表现,作为女性动作片,比《拜访小屋》、《拜访小屋》之类差了太多. 这主线也够傻,根本不下功夫营造什么悬念,警方一直盯着加纳但毫无反应(片尾给了把钥匙把人放走了),最傻的是老大在家里已经能杀了加纳但自己放弃了,可能是因为老大女儿在旁边他不好意思下手吧,这片子对教育孩子有种类似原教旨宗教的狂热,片头加纳照顾孩子时就透露出一种“养孩子就是我毕生使命”的劲儿. 主线是杀小弟杀供应商杀老大这么一根筋,动作场面又糟烂,还有股子小孩至上的傻逼劲儿,这种片子,就叫做灾难. 其实那五年的故事可扩充,追杀的过程也能曲折化从松本清张的砂之器,森村诚一的人证,再到东野圭吾,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实际形成一个套路. 前大半部分层层剥开的悬疑用来引发观众的探寻兴趣,拉住他们的注意力,并撑起故事长度,到尾声则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接以办案人的完整推理或干脆当事人的自述让真相与前史完全做情境还原式的完全坦白,以此表明罪犯的无法抗拒的悲惨背景导致其犯罪的被迫性,让人心生同情,从而消解罪犯的个人因素,甚至动机都被转换为牺牲的伟大. 这类小说最易击中人心的段落往往是对人物悲惨背景简史的揭开部分,最终则往往容易倒向浓重的难逃命运的煽情结局. 而冷静想来,这是否有把犯罪动机过于理性化,把责任都推向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从而淡化了罪犯个人暴力倾向,推卸了其个人的行为选择的责任问题呢?日本人的这类心理意识与社会派推理的兴盛似乎正是互为映照的关系.